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水彩墨兰花画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水彩墨兰花画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对于摄影、绘画作品来说,如何理解“有时候,最简约的呈现就是最好的”的说法?
翻看了各位大师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受益颇深。有时候最简约的呈现就是最好的,这个命题,不止是在绘画领域,在任何场景里这话都是对的,这个命题其实更是个哲学命题,需要简的时候简就最好,需要繁的时候,繁就最好。正像摄影课上所讲“摄影是减法”,需要你把与主题无关的东西都舍掉,“摄影是加法”,需要你增加那个点,主题才会突出。
纵观视觉文化发展的轨迹,不难看出,其实包括摄影、绘画、雕塑、建筑在内的众多造型艺术都经历了“简一一繁一一简”的发展模式,这是由作为整体的人类创造能力的提升和思想观念推进的结果。
在文明初期,人类普遍没有掌握精致技术,被我们称之为艺术品的物件因创作主体的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显得“简约”。
希腊文化的源头,季克拉基斯雕塑,大约公元前2600年,相当于埃及修建金字塔的时候,中国的夏王朝还未建立。
但是,在人类追求精细、逼真的普遍驱动下,世界范围内漫长的古代世界都是努力朝“多”的方向发展,只是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的传统,但从本质上都是努力增加细节的。中国画中的各种皴法,笔法,墨法无一不是为了逼真再现不同物象而创作出来的。
至于,广为流传的观念,认为中国文人画追求“意境”、“笔简意赅”,则是以偏概全的片面之词。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这个特点其实可以说是少数精英塑造出来的,充满了阶层观念和话语霸权。
郑思肖 号所南翁 画无土之兰隐喻失国
在中国,无论是官方的宫廷艺术还是百姓的民间艺术,无不以繁为美,而夹在二者之间的士族知识分子也创造了一个“象外之象”的想象空间和“双关”、“比兴”等手法来表达自己想说却不能言说的东西,沉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
清 郎世宁画乾隆皇帝 请不要再嘲笑乾隆皇帝的审美了,那是除了皇帝其他人都没权力也没能力消费得起的审美
普通百姓生活更是充满了对细节的热爱
西方文化中的“由繁入简”始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与经济基础相一致的上层建筑。不同与古典时期的弯曲的线条,现代艺术的简约多是硬边的。因为我们睁眼环顾,目之所及,无不是基本几个形体,房子,车子,桌子,椅子,杯子⋯⋯所以才会有"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等诸多简约的现代艺术流派。罗丹的水彩画,就是创作《思想者》的罗丹,其实他很多作品都很"写意"。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规划图
发展到最后就是"少即是多",以有限象征着无限⋯⋯但是,形式上的少并不是终结艺术观念推进的步伐,马列维奇的《白色画布上的白色方块》也没能结束艺术发展的进程,丰塔纳在画布上扎的洞,划的口子又将艺术推进了一个新的时空。
一间房子塞得满满的,东西七零八落,那是仓库。
摄影、绘画是表达美的一种方式或手段,何为美?简洁即是美。
我觉得这里讲的是构图和取舍。艺术是一种对话。摄影绘画有不同之处。由于审美不同,简约的呈现有可能是最好?但不见得全被人所接受。摄影受天气、光影、现场实地的影响,可遇不可求?成相瞬间,不可重复。绘画,作为艺术画面有繁有简。一笔两笔不嫌少,千笔万笔不嫌多。好的画让人看不出技巧,忘其技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水彩墨兰花画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水彩墨兰花画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