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泠印社水彩作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西泠印社水彩作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叔同写了一本什么书?
《心与禅》是弘一法师一生人生体悟和学佛心得的集大成之作,在这部著作中弘一法师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和人生的要义。
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与同时代交往的文化名人、学界泰斗之间的书札、信函,从中感悟人生真谛,深切体悟他的思想内涵,领略弘一法师的人文风***。弘一法师有极高的的文学造诣和佛学造诣,他的作品被同时代的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所推崇,赞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弘一本就不是俗世中人,他的天才于艺术,他是佛。他认真地做每一件事,认真地做艺术家,认真地做老师,认真地做和尚。明月是对叔同最后的比喻,他就是悬于空中的月,你能看到他,他清澈一尘不染,可你看不透他,他时缺时圆,你更摸不着他。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出家后(15张)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他的绘画创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其后多作书法。由于战乱,作品大多散失。从留存的《自画像》、《素描头像》、《裸女》以及《水彩》、《佛画》等可窥见一斑。
《自画像》估计是出国前所绘,画风细腻缜密,表情描写细致入微,类似清末融合中西的宫廷肖像画,有较高的写实能力。
《素描头像》是木炭画,手法简练而泼辣。《裸女》受其师黑田清辉影响,造型准确,色彩鲜明丰富,有些接近于印象主义,近看似不经意,远看晶莹明澈。 书法是李叔同毕生的爱好,青年时致力于临碑。他的书法作品有《游艺》、《勇猛精进》等。出家前的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谨严、明净、平易、安详。李叔同的篆刻艺术,上追秦汉,近学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吴熙载等,气息古厚,冲淡质朴,自辟蹊径。有《李庐印谱》、《晚清空印聚》存世。 李叔同创作的《送别》也广为传唱。
大家如何评价看待李叔同的一生?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也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上世纪初留学日本,归国后受聘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音乐、美术教师。面对国家山河破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境况,李叔同悲愤不已。失望之余,毅然剃度为僧,法号弘一,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他在1914年创作的歌曲《送别》成为经典流传至今。在近代中国,李叔同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他的诗词书画,音乐皆是一流,并深深影响一代中国人,堪称大师中的***。皈依佛门后,钻研佛学经典,佛学造诣极深。他解释的《心经》,是最好的译本,被世人广为传播。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艺术家,学者,高僧,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有重大贡献。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首送别道尽了人生悲欢离合,流传至今。有一个人,偶然间的一弹一奏便有了这首音乐经典,他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弘一法师,李叔同。
李叔同,幼名成蹊,字叔同,排列第三,又称李三郎。一个从小含着金钥匙出身,多才多艺的风流才子,为什么后来成了苦修律宗的高僧?一个曾在爱情上说“姻缘前定”的痴情男子,为什么后来绝情抛离爱妻?
李叔同的一生究竟有这怎样的***故事?
记得电影《一轮明月》里曾有这么一个片段,李叔同母亲死的时候,他不顾家中人反对,强烈要求将侧室的母亲的棺材从正门外抬进来,并坚持母亲的丧礼自己主持。他的这一做法在家族中眼里是大不道行为,李家长辈更是直言李家会败在他手上。
李叔同在母亲丧礼上弹唱的《梦》,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最初外人眼中的“胡闹”成为,变成了对李叔同深深的认可与尊敬。一句“叔同,我死的时候,你能把这首歌也给我弹一遍,好吗?”足以证明一切。
正如他曾说的“母亲死后,自己如游丝飞絮,了无牵挂”,25岁的时候,他留下天津的妻儿只身一人去日本学习油画和音乐。如果说李叔同的才华是在母亲丧礼上崭露头角的话,那在日本留学期间,应该是大进步,***展的时期。
他曾在日本创办春柳社团,宗旨是“开通民智,鼓舞精神”,把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情怀通过戏剧抒发出来。《茶花女》在日本的演出,使春柳社名声大振。春柳社由原来的十几个人,发展到一百多人。李叔同创办的春柳社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他是中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泠印社水彩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泠印社水彩作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